2019年11月4日19:00,结晶中心Gong Group文献报告交流会如期举行,交流会由高振国老师主持。方晨博士、张博硕士和马祎明博士分别做了汇报,与会博士硕士20余人。
首先,方晨博士分享了Tang Benzhong教授与Sun Di教授近来来关于聚焦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机理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四篇文章关注于新的AIE现象的发现:溶液中不发光的分子通过聚集体形成诱导发光。提出了普遍公认的机理,抑制分子内旋转(RIR)和分子内振动(VIR)过程引发了AIE效应,并设计了一系列控制实验来验证作者的假设。基于对机理的理解,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新型荧光和磷光AIE发光剂,其发射色覆盖了整个可见光谱区域,发光效率达到了统一。这反过来证明了AIE效应不仅具有π共轭转子和定子组成的螺旋桨状分子的普遍属性还可以不具有共轭但存在分子振动的特殊性。同时在特殊的金属-有机凝胶体系,聚集诱导发光和荧光-磷光转化的同时存在为比率温度计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AIE发光剂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化学传感器,生物探针,智能纳米材料和固态发射器的潜在应用价值高。
随后,张博硕士分享了五篇来自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课题组的文章,聚焦于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原理分析。五篇文章分别来自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Smal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分别探讨了ZnO-CdS-MoS2、TNTAs @ RGO / MOS2、CdS @ CuS-NixP在光催化制氢上活性表现,以及具体原理分析,同时还探讨了H-TiO2 / WO3、Pt-rGO-TiO2在气态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异质结构建方法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特殊应用和基本原理,并指导合理设计和制造高效低成本的光催化剂。
最后,马祎明博士分享了MIT Myerson教授与Purdue大学Nagy教授近些年关注于连续结晶过程杂质控制方面的工作。五篇文章关注于连续结晶过程中的杂质分离手段例如PAT过程控制、MSMPR多级连、与膜联用等等,对于具体应用需要根据物系与产品质量要求选择不同方案。杂质控制的落脚点是杂质定量模型的建立,通过晶体生长动力学与杂质量建立联系。当晶体PPb级杂质存在于固相或液相中时,可以通过分配系数定量并建立粒数-杂质衡算模型调整工艺,到达产量纯度经济效益的多目标优化。在模拟杂质/添加剂对晶习的研究中,可以更深挖一步,继续研究杂质与晶体的定量关系,为结晶工艺的建立于优化提供指导。通过文献的讲解加深了大家对杂质控制的理解,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交流会上,三名报告人思路清晰,讲解清楚;与会人员积极参与其中,针对文献中的创新点和实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令人耳目一新;整个交流会学术氛围浓厚,充分彰显了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交流会结束前,高振国老师做了交流会总结,就本次汇报的选题和内容做出了积极的评价,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晚上10时许,文献报告交流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