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2020年6月文献报告长篇汇总
作者:刘岩博    发布于:2020-07-03 11:21:26   
摘要:2020年6月文献报告内容简介

2020年6月,结晶中心Gong Group如期举行了五场文献报告交流会,交流会均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分别由龚俊波老师、吴送姑老师、高振国老师、王艳老师和杜世超老师主持。申欢博士、马祎明博士和李孟亚博士等15人分别做了汇报,与会博士硕士总计超过150余人次。

6月1日,申欢博士分享了四篇关于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应用相关论文,第一篇是2019年陈小元团队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 期刊的综述,通过对核磁共振成像中MNPs的结构-弛豫率关系的基本分析,可以为复杂的MNPs在磁介质中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第二篇论文是陈小元团队2017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利用实验和理论模拟阐明经典的外球面理论,解释从单粒子到磁团簇的T2缩短效应,更重要的是,为高性能T2 MRI应用提供多核团簇的设计考虑。第三篇论文是韩国延世大学Jinwoo Cheon教授团队在2017年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期刊上,报道了距离相关磁共振调谐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生物目标磁共振传感平台,一种新型基于磁性的纳米尺度依赖现象,它可以定量地、可逆地感知和成像生物重要目标的分子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篇论文是东南大学张宇教授团队2018年在Adv. Funct. Mater上。与以前的报道不同,T1对比度增强的机制不仅通过内球体状态下的化学交换得到证实,还通过超小纳米粒子强超顺磁性的外球模型得到了证明。 此外,可以在体内获得时间依赖性的T1-T2转换对比度增强,这归因于主动靶向RGD @ USPIO纳米探针很容易在肿瘤中蓄积,从而加速了纳米探针的聚集并缩短了T1到T2的转化时间。李茂林分享了一篇缓释用纳米载体的综述,四篇利用结晶技术实现治疗艾滋病、关节炎、肾病、肺结核药物的缓控释。五篇文献分别来自于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NATURE 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Crystal Growth & Design其中涉及大部分为利用纳米载体和结晶技术实现药物的缓释,通过此次文献汇报旨在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结晶和制剂领域的交叉融合。林家伟分享了5篇关于模板剂诱导药物分子成核多晶型的文章。5篇文章主要来自于CrystEngComm,Crystal Growth & Design 期刊。首先,详细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包括成核理论、表面诱导因素、常用的表面模板剂,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以不同的表面模板剂为主线,介绍了一系列不同的模板剂对于药物分子成核多晶型的影响,使大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6月8日,马祎明博士对气液反应多相结晶/沉淀领域的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基于化工领域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与AIChE 近30年来发表近百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分类,将科学前沿发展归类为工艺优化阶段、工业化设备设计阶段、流程模拟阶段和过程强化阶段等四部分,并有代表性的选取了8篇文章对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全面评述。针对目前多相反应结晶存在气泡作用机理受限、缺乏晶体工程设计等缺陷,马祎明博士认为可以结合工业结晶需求与药物结晶特点,从气泡作用机理、过程连续化、药物分子反应结晶和过程强化四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进而填充该领域机理与应用制造的空白。在分享会讨论环节,马祎明博士与龚俊波教授就发展进程、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认为无论是科学深度层面还是应用范围层面,气液固多相反应结晶目前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也将成为掣肘药物结晶甚至整个结晶行业发展的问题,因此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万旭兴硕士以中空晶体的研究为主线,为大家带来了5篇文献。其中3篇主要讲的是对于难溶性的药物,通过调控得到管状晶习的产品,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1篇关于中空球晶在压片后,能够依旧保持较高的孔隙率,这有利于提高溶液对片剂的渗透性;1篇关于中空锥形晶体的制备表征,彰显了复杂晶体对于晶体结构库的填充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6月15日,李孟亚博士分享的文献范围是围绕Angew近5年发表的的文章展开的。根据SCI的数据统计,近5年的总发文量是4481篇,基本都属于化学类的范畴,文章涉及的新方法和新材料占据90%以上,而新方法指的就是合成反应,涉及工业催化、工业合成、生物合成以及新药的开发,而新材料则注重应用,主要在生物医学方面,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手性拆分和分子调控。本次分享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2-4)是小分子药物与大分子结合,针对目前小分子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缺点,通过结合大分子染料显著改善了小分子药物的治疗效果。此外,有机-无机材料的聚合一般指的是有机大分子与矿化的无机材料结合,使得合成材料同时具有很好的刚度和硬度,实现有机-无机性能的互补。但是面临的困难就是,难以精确调控得到均一的材料,总是会存在相界面,性能的优化受限。刘明地博士分享了5篇关于温控近红外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定量测定中应用的文献,这5篇文献由南开大学化学信息学实验室邵学广教授课题组分别于2010-2020年间发表在Talanta期刊上。这5篇文献主要以其课题组开发的温控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定量测定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分享的这5篇文献中的温控近红外和化学计量学算法可以为组内多晶型定量测定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李宗秋分享了五篇有关连续结晶在晶型晶习方面的文章,其中前两篇分别对不同多晶型物实现了两级MSMPR多态性的调控,并模拟了最佳操作区间以此来平衡纯度和产量之间的最优化。第三篇是也是利用二级MSMPR对苯甲酸进行球晶的设计,第四篇文献通过管式结晶器优异的传热性能和可实现高过饱和的优点,制备了釜式结晶器难以制备的布瓦西坦的棒状介稳晶型。最后一篇文献通过COBC和MSMPR两种不同的结晶器实现了扑热息痛II晶型的连续制备。

6月22日,方晨分享了Small期刊近5年的文献收录情况,关于有机分子结晶领域的文献很少,从17年开始增加,多是与应用材料方向相关的功能性晶体材料以及晶体制备的先进工艺研究。第一篇文献是关于聚集诱导发光(AIE),在有机微激光发光领域做出了突破,延长了激光寿命和激光强度。第二篇是AIE的一个小分支,关于结晶诱导发光,制备的共晶发光材料发出深蓝色光,在外部机械刺激响应和热响应下可以转变发光颜色,除此之外,在热处理过程中这种发光是可逆的,能够重复数个周期。第三篇通过调整分子的堆积模式,来产生不同形貌和发光特性的有机微晶,实验操作便捷,通过调整蒸发速率还可得到两种晶型掺杂的发光有机微晶。第四篇是通过聚合物来选择性结晶碳酸钙多晶型,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第五篇文献是关于微反应器流动化学技术来合成纳米晶的综述,文献从作用机理,应用条件和生产放大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林波硕士分享了6篇发表在CGD/CEC等期刊上关于共晶预测的文献,分别从结构、能量、混溶性等三个角度进行介绍。结构上,主要基于超分子合成子的设计策略。通过对CSD中共晶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神经网络的方式,或者通过建立分子描述符,采用机器学习的算法进行预测。能量上,主要通过晶格能计算或者二聚体能量差对配体可形成共晶的可能性进行排序。混溶性角度主要是基于热力学性质(过量焓、HSP溶解度参数等)。通过共晶的预测可减少普通试错法过程中费时费力的缺点。

6月29日,邓彤博士分享了五篇关于球晶超疏水结构在healthcare中应用的文献,分别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文献中分别制备了N-halamine负载的杀菌聚合物织物、1,3,5-苯并酰胺负载的高过滤超分子纳米纤维、超疏水/超亲水Janus止血面料、溶胀高分子重结晶超疏水纤维微乳凸和碳纳米纤维快凝血自剥离促生长止血材料,并对以上材料进行了抗菌性能、过滤测试、大鼠存活时间、止血效果、细菌附着、纤维蛋白生长等多维度表征。本次文献报告分享了超疏水材料中广泛存在的球晶结构的应用以及与healthcare领域之间的关系,是结晶与功能材料之间结合的重要桥梁。贾晟哲分享的五篇文献主要发表在IECR以及CES上,五篇文献主要概述了熔融结晶的模拟及过程参数优化;熔融结晶作为一种无溶剂化的结晶操作,可以达到很高数量级的纯度优化。同时,必要的模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工业化的应用。本次分享的五篇文献探究了在不同自变量下对于晶体生长速率,导热系数等参数进行测定,并提出了不同的优化方法。孙晶晶分享了5篇有关探究共晶形成机理的文章,分别来自于CrystEngComm、Pharmaceutical research、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和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模型物性质的不同会导致在研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中间态,前两篇文献分别介绍中间态为低共熔混合物和非晶态的共晶的形成机理。第三篇文献主要介绍了液体辅助研磨或热应力诱导下的共晶形成机理。后两篇文献主要介绍基于溶液法制备共晶的形成机理。通过这5篇文献的分享,加强了大家对共晶形成机理的进一步理解。

纵观整个6月的交流会,每场报告会都紧密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结晶相关课题研究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讲解生动,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本月文献报告交流会的顺利召开使各位同学深受启发,让大家在课题研究中少走弯路,帮助同学们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策略及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Gong Group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能力。

标签:文献汇报
脚注信息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 邮编:300072 天津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制作
津ICP备05004358号 津教备0316号